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进入病理技术论坛
首页 技术精华 病理资讯 同行交流 技术会诊 点滴经验 常规切片 特殊染色 免疫组化 分子病理 细胞园地 细胞制片 电镜技术 病理图库
 首页 > 病理资讯 > 正文
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前沿与中西医结合交叉

时间:2007-12-16  阅读:10310次
  刘颂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现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一直从事光学和激光研究,是我国激光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创建我国第一个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和光孤子实验室,在若干前沿领域中取得创造性成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多篇、专著三部。培养研究生65名、博士生30名、博士后11名。

中西医学结合或多学科研究中医已历经近50年,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展现出诱人的前景。然而,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是什么?结合目的何在?什么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很值得我们探讨。

  一、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

  中医发展已进入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并逐渐走向世界,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提高、诊疗技术的规范化、中药剂型的改革以及教育、科研管理等等,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中医现代化的涵义。中医现代化的标志是中医的理论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医现代化应如何走?中医现代化的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应着重培养大批中医临床水平高的中医人才,在临床上对重大疾病有所突破,并进行理论研究。这是一切中医现代化工作的基础。第二方面,把中医理论用现代语言整理和阐述出来,使她的内容能为今天的学者们理解。现代语言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表述。第三方面,中医理论有了能被现代科学体系理解的“现代语言”之后,再与当代******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问题,有可能发展出中医专用的诊疗和研究技术,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深入,发展中医;同时,继续不断地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若在共同的“现代语言”基础上进行,有可能在理论高度上实现结合,从而创生新的医学理论,解决单独中医和单独西医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医学如何与中医结合?其结合点也许是多处的,但最基本的切入点在哪里?试作陈述,旨在抛砖引玉。

  大家知道,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天人相应,人体是开放的巨系统,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是由脏腑、经络、气血津精、卫气营血以及精气神系统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结而成的、错综复杂的处理信息和能量运动变化的网络系统。但是,不管多么复杂,生理、病理的信息和能量的运动变化,综合体现在人体身上时,离不开“气血”的运动变化。所以,气血应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最基本的交叉点之一。以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活血化瘀”的问题,似乎还可以深入到“气”的层面,实现气、血一体,互相阐发,才较完善。

  气血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切入点。至于气血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藏象、经络的关系,可以从各学科的特点和技术专长来切入。50年来中西医结合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需要扩大到多学科结合研究。

  二、生物医学科技前沿与中西医结合交叉??光子中医学

  近50年来,现代生物医学科学遵循以DNA双螺旋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和内涵系统发展和完善。2000年,科学家首次破译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知道人体大约有30000多个基因、100000多种蛋白质。人类基因组计划已进入了以阐明基因组整体功能为特征的功能基因组学新阶段,即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在后基因组时代,通过对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将深化对基因表达调控规律和所表达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的认识,从而深化对生命科学的认识。这将深刻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和走向。现代发病学也已由单基因病的研究,转向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基因的多基因调控紊乱的研究,疾病发生过程是相关基因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多基因复杂性状和动态演变过程。

  运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对中医“证”的基因表达相关谱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揭示基因与证的实质联系会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目前有报道利用基因芯片的多态性表达技术与证的相关研究,应用寒证基因芯片数据库为基础提出用纵向发展、横向互比等的聚类分析,这仅仅是提出了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仍在探索之中。有学者对原发性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进行了表达谱的证候研究,发现热毒内蕴兼气虚者、气虚兼瘀血者表达有异常的一些基因;有学者利用高通量、平行检测的基因芯片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基因特别是与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与热毒炽盛型和阴虚内热型有一致性。这些均说明了基因表达差异与证候是有关联的,但是,揭示证候本质的基因表达尚未确定。尚有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开展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以及体质学即寒体和热体与能量代谢基因表达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所述内容多局限于研究思路和拟采用的方法学上。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为中医“证”这一棘手课题的研究提供手段。

【字体: 】【发表评论】【打印】【关闭
ico 论坛最新贴子
关于我们
  本站自1998年成立以来首次改版,从病理技术方面做全做深,新增了病理技术理论知识、病理资讯、病理图库及技术精英等功能。我们的宗旨是传播一种积极的思想,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为朋友们解决一点实际的问题,想您所想的,关心您关心的,希望病理技术网能成为全国病理工作者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 Copyright 1998-2021 www.zhbljs.com,All Rights Reserved.
病理技术:DingWei(QQ:891232) 广告联系:Mysnopy (QQ:618543) 技术支持:12900.COM